
新北社區
概要
新北社區屬本鄉新街村1~12鄰,新街村於南投盆地西側、西臨八卦山,西接田仔村與新光村,東接萬丹村與東湖村,南接中山村,左邊半攬名間鄉北方,右抱濁水溪,海拔約106公尺之間,面積3.6901平方公里。本鄉以新街村人口最多,近五十年來與中正村人口約佔全鄉人口五分之一,本社區人數約2千多人,為最早發展為市街之地,由南投市進入名間鄉第一個聚落社區。本鄉新街村, 番仔寮與萬丹一帶,昔為洪安雅族阿立昆支族 (Arikun)早年漢人入墾初,此地以閩籍陳姓族人居多,後漸移入其他聞族,故名福興庄(福建興隆)道光10年改名為新街,於民國六十九年分為新北新南社區至今。
新北社區聚落:
田寮
址在新街村東北角,地勢平坦,泉水豐富,居民從事稻作農業維生,早年居民築寮於田間居住,故名。土地利用以兩季水稻, 冬種煙草為主,湧泉地帶則栽種雍菜。現約 有四0戶住家,九二一大地震傳統三合院住宅全數震毀。
新街
址在新街村中心地區,是由南投市進入本鄉的第一個聚落。漢人入墾初期,此地 原為閩籍陳姓族人產業,後又售予其他閩籍 移民,故名福興庄,寓意「福建興隆」。福 興庄位於南投與名間兩地交通往來要衝,道光十年(一八三O)左右即已發展成一街肆;然因其街肆形成年代比南投街較遲,故改名「新街」。沿著彰南路兩側分布的建築物是住宅與商店混合,道路後方仍為傳統農村聚落。居民以陳姓為主,種植水稻、蕹菜為生,彰南路兩側有許多販賣水蕹菜的小攤子,是新街街區的一大特色。
新北社區私房景點及人文介紹
朝聖宮
本宮創建年代源起於康熙四十三年(或清咸豐四年)距今已三百週年,神誕為農曆三月二十三;一樓正殿供奉主祀天上聖母媽 祖。廟殿坐西朝東,為磚造二層樓,建築巍峨雄壯,極為美觀,為社區居民活動及精神中心。
田寮土地公
祭祀土地公,目的在於風土、農作物、農村副業, 甚至商業等守護,田寮巷土
地公廟的綠美化尤為重要, 結合周圍田舍,將可發展為休閒步道,或為田野觀光勝地及村民聚會場所。
祖師公廟
供奉陰林祖師公,創建年代為民國六十一年,神誕日為農曆十月二十八日,為田寮巷居民信仰中心及休閒聊天的主要場所。
新街冷泉栽植之水雍菜園區
本社區泉水豐富,居民以種稻及水蕹菜為生,名聞遐邇的冷泉水蕹菜最為有名。水蕹菜又名空心菜、水田芥(Watercress),學名Nasturtium offcinale,屬十字花科類一年生蔓性常綠植物,是中空莖的水中植物。
新街村田寮巷一帶農田,因地勢低於地下水位,常年自然湧出地下冷泉,有百年以上歷史,會建造游泳池。
111年度|神秘名間冷泉:地方調查與教育轉譯行動
楊登凱於111年提出「神秘名間冷泉」提案,以地方自然資源——冷泉為主題,進行冷泉地景的田野調查與教案設計。該案以區域調查為核心,結合在地居民與青年,共同踏查番仔寮冷泉區域,並將蒐集的資料轉譯為適合國小學童的教育教材,包含冷泉生成原理、環境觀察與故事化導覽。成果包含製作冷泉教學手冊與教具套件,推動名間自然教育在學校與社區之間的連結。此案不僅提升了民眾對地方自然資產的認識,也深化名間鄉地方學的教育可能性
113年度新北社區|冷泉・水蕹菜・共農場:打造生活與教育共融的場域
新北社區本年度參與式預算以在地特色「水蕹菜」與「冷泉體驗」為核心,結合農場、教育與環境體驗,提出整合性提案。社區內有居民無償提供約七分多地的冷泉區域,成為此次計畫基地。
社區規劃以「親子共學農場」為主軸,進行水蕹菜割菜體驗、泡腳、桂花園香氛製作與食農教育課程,亦搭配關懷據點推動長者與孩童共同參與農事與餐食製作。
除了環境教育,新北社區也藉由參與縣府總鋪師比賽累積能量,推出空心菜朝聖餅、割包等特色料理,展現在地農食創意。此次行動動員社區長輩、小孩與志工共超過300人次參與,透過體驗、討論與票選完成方案實施。未來,社區期盼能爭取水保局計畫進一步完善農場與冷泉設施,打造具生態教育與社會共學功能的多功能場域,成為名間鄉具代表性的永續學習示範點
提案海報:
成果海報: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