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Black Pinterest Icon
  • Black Facebook Icon
  • Black Instagram Icon

​弓鞋社區

​概要

弓鞋社區位於本鄉三崙村境內,本屬弓鞋村,弓鞋村民國六十七年三月一日合併為三崙村,三崙村範圍都屬於弓鞋段,本社區位置,位於名間鄉西側,西與八卦山斷崖為 

界,北與竹圍村,東與新厝村,南與松柏松山村為界,東西狹長,海拔高度約290至350公尺之間,境內氣候溫和。年平均溫度介於22至25°C,雨量集中於夏季5至8月間,年平均雨量介1500至2000公厘,冬季乾旱有缺水之現象, 為一典型之農業村,商業不發達,大部份均以農業及其附產品為生,主要農產以茶葉及其附產品最具代表性,另有山藥、鳳梨、生薑、也頗具代表性。 

人口統計: 本社區總人口數約有百餘戶,人口數約571人。   

弓鞋社區分三大區:

弓鞋分別有:『公廳(祖厝)協興堂」、晚學阿(活動中心)、頂頭、下頭、竹圍 仔、頂厝仔、下厝仔、稻程尾、紅柿、畸頭、下平阿、旗阿尾(尖峰)、火碳案、水窟頭、中窟、洗衣窟、臭水窟阿。頭前坑、無尾嶺阿、大嶺、我阿坑、墓阿前、牛路 嶺、鳳梨嶺、井阿底、錦坑阿、紅銀土崎、 七野嶺、下崎腳、大坑底、長條領阿、兔尾嶺。 

粗坑分別有:貴竹阿林、土地公廟(巷頂)、十八彎阿(井阿坑)、坑頭、大坑頭、牛埔、牛埔窟阿、牛車路巷、南厝坑阿、桑尾、嶺阿尾、青埔、下平底、老鷹放桌、椅條版阿、秤下、粗坑路。  

 

目崙(舊名木屐崙)分別有:大水窟(大廣坑阿)、車牌阿下(鳳梨寮阿)、大埔、目崙尾

 

地名有二:其一指聚落名稱,八卦山台地頂部;本地西南方適有一塊長方形台地向田中鎮內灣方向突出,其北、西、南各面均為階崖,而台地面形狀近似古時婦女纏足的弓鞋,故名;另相傳祖先因由山下步行到此脫掉鞋子休憩,當再穿上時,確發現穿鞋子似乎變得很緊,必需使力的穿。因此命名一弓鞋(台語)。 

 

據文獻記載,弓鞋聚落諸地名最早應在林爽文抗清事件發生之時就已出現,據《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卷六》「二月十三日(辛亥), 任承恩奏言:...隨即令署守備沈勇雲帶兵往林厝仔、施厝坪,搜殿賊莊。賊眾蜂擁迎拒,官兵用鏡進攻,賊人四散逃竄,計燒樱賊莊六處、殺賊首級八夥、奪獲藤牌、鎗等械。又遊擊海亮十三日進攻嵌頂,賊匪數百人踞住山梁,用石打下。即令藤牌前擋, 鎗伏後,八山仰攻,打死賊匪十餘名,賊始退走。官兵追趕上山,將及三條崙地方,賊匪又復拒敵。隨用鎗打斃賊人甚眾,餘賊奔竄,經官兵民番奮勇追殺,割獻首級、耳、辮、奪獲鎗、刀等械,共燒燬內灣、竹腳寮、宮下仔、粗坑頭、三條崙、松柏坑、竹仔坑七處賊莊...」。可以確定的是在乾隆朝 辛亥年的前一年庚戌年乾隆五十五年(西元 1790年),就已出現弓鞋諸聚落這些地名。(備註:宮下應為弓鞋誤寫。) 

 

弓鞋社區私房景點介紹 

 

茶香步道起點火炭窯

位於社區北邊進入本社區入口處(社區茶香步道起點),原為陳炳仁所建,早期以是以燒木成炭從事生意之土造窯。現因後代無法 達經濟效應而廢除,並配合觀光綠化建設, 成為茶香步道休憩區。  

 

松濤亭 

参山國家公園八卦山風景管理處於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修繕完成,可說具備地方產業特色之觀光步道。在步道南端茶米香民宿北方約300公尺的松濤亭風景怡人,不僅可跳望整個弓鞋社區,天氣好時往西南方可觀看濁水溪及六輕工業區,最遠可以遠眺嘉南平原;往西北方可觀看台中梧棲火力發電廠。   

 

粗坑福德祠

粗坑分別有:貴竹阿林、福德祠(頂)、 十八彎阿(井阿坑)、坑頭、大坑頭、牛埔、牛埔窟阿、牛車路巷、南厝坑阿、桑尾、嶺阿尾、青埔、下平底、老鷹放尿、椅條版阿、秤下、粗坑路。

 

粗坑址在弓鞋社區西南緣,八卦台地頂部,西側以與鶴吟崖田中鎮為界;崖下方 有一大坑谷,居民稱之坑仔,坑內堆滿粗大石礫,故名粗坑,居民以種茶、製茶、山藥為生。 

本處土地公和現今住民從事主要農業有密切關係,早期均以石頭堆建,後經生活有改善再塑金身供奉,目的在於風土、農作物、農村副業,甚至於商售等的守護,盡管 土地公的神格不高,卻是在本地被視為造福鄉里,施得萬民的福德正神。本處土地公應「莊頭莊尾土地公」、「田頭田尾土地公」等俗語的形容。(第一學塑造的土地公已在多年前被偷走,目前金身是近代重塑造 的,但也有一段年分) 

(本座土地公廟,是粗坑巷內居民主要廟宇,農曆8月10日做戲謝福德) 

 

百年龍眼樹 

位於弓鞋社區內,茶香步道旁,以祖厝為中心點,位於「頂頭」(閩南語)。早期居民會在三合周圍種植竹林與龍眼樹,這棵龍眼樹是明治7年(西元1874年)8月1日陳乞與林栽結婚時種的,它是早期婚禮中女方的回禮,龍眼(福圓)此為祝福子孫興旺,有圓滿多福、代代相傳等定義。  

 

弓鞋陳氏祖祠(協興堂) 

以水泥磚、編泥牆承重牆結構三合院,原於現址建茅草屋(約230年前),後由起造者改為穿斗式編泥牆,後再由族人共組「弓鞋惟成公祖厝改建籌備委員會」,改建正身成今日之樣貌。此宅特色除外觀為後翻修十蓋以琉璃筒、仰瓦外,尚有神龕底下有「合磚」並無掩護;神案右方有「貞節牌坊」。冬至前一天為族人共聚之祭祖日。祖厝經過四次的建修,第一、二次是光灶公所建修, 第三次也就民前16年左右,日治時代當時祖厝已破舊快倒,後經由當時當日本巡察的陳分向當時日本政府、南投縣政府提出重建許 可,後到1968年才經有宗親出錢重建至今。

bottom of page